工福簡訊八十六年度精彩文章

 

危機中的宣教 /蔡國山

教會與基層社區關懷 /黃進財

學習合一的爭戰 /陸能瑾

門徒訓練的理念 /汪川生

莊稼熟了同心向勞工傳福音 /賴明芳

基督徒企業家的福音使命 /林注進

啟示錄的宣教信息 /陳濟民

宣教與合一的見證 /蔡國山

 

危機中的宣教    /蔡國山

  對一九九七新的一年,即將邁入「新千年」之際,放眼整個世界的政冶經濟、社會文化的趨勢,雖然一些世界知名的政經領袖寄望「世界新秩序」、「政治大和解」、「經濟共同體」的理想,我們卻發現從東亞到中東,從東歐到北非,從紐西蘭到中南美洲,處處都呈現種族對立、經濟利益衝突、政治不穩定。因此,整個世界正走向混亂與不確定的危機。

  最具代表性的實例,可以以台灣目前的危機與處境作說明,雖然台灣的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的發展令全世界刮目相看,但是,若從兩岸關係、治安狀況、社會倫理、家庭婚姻、貪污弊案及宗教混亂來看,台灣的確已面臨空前的大危機與不確定的未來。我希望從神國的眼光,以及宣教的使命來思考並回應這個危機的挑戰;以下僅提出三點個人的看法,與國內外關心神國及宣教的教會同工並弟兄姊妹共勉。

  一切危機的根源是人離棄神

  作為一個基督徒,我們不只要關心社會問題與社會改革,而且我們要以神兒女屬靈的眼光看今日人的問題與需求。觀察台灣近年來包括一連串聳人聽聞的弊案與事件,根本原因不只是社會結構、社會制度、司法規範及教育出了問題,而是人接受了錯誤的信仰與世界觀,造成價值觀的混亂及倫理道德的敗壞,以致產生各種悲劇。

  正當整個社會,包括執政者、意見領袖及學者專家,面對這種「人性」或「靈性」的危機,感到束手無策,基督徒與教會應該誠實並勇敢地指出,惟一的拯救是耶穌基督;除祂以外,別無拯救,因為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可以靠著得救(徒四12)。惟有人並整個社會靠著中保耶穌基督,徹底認罪悔改,與創造的主和好,纔能真正恢復人應有的形像(創一2627),重整社會倫理道德與正確的價值觀。

  明白危機背後神最重要的心意

今天當我們目睹一些國家社會的悲劇或危機出現,經常習慣性地以自我族群或文化的角度解讀,不論是香港九七大限、台灣兩岸緊張局勢,以及最近台灣一連串的宗教與治安事件。若從聖經觀點,包括舊約先知、新約啟示錄以及耶穌基督的看法,都看見神的心意是「要人悔改」(路十三1~5;啟三19~22;彌六8)。我們相信天上的父神與耶穌基督不但是歷史的主、也是今日的主,一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。在舊約亞述、巴比倫時代,神興起先知責備當時的猶大國與以色列國要悔改,也警告亞述與巴比倫帝國日期滿了,神要審判,到了新約耶穌在地上的時代,祂直接了當地傳福音:「日期滿了!神的國近了!你們要

悔改信福音。」(可一15)到了羅馬帝國初代教會大受逼迫的時代,主親自藉著使徒約翰寫啟示錄,預言以後必成的事,神要藉著患難在祂聖徒中彰顯榮耀見證(啟一9),也要藉著患難使萬民趕快謙卑悔改,目的就是完成神救贖與國度的永恆計劃。

  危機是見證與宣教最好的契機

  我個人相信台灣今日所遭遇的空前危機,不論是政經、社曾文化的危機,或是價值混亂、倫理道德解體,或是宗教醜聞的靈性危機,都是坐在寶座上的主所允許發生的,目的就是要預備兩千一百三十萬人的心,特別是廣大勞苦大眾的心,厭棄虛假的偶像與各種敗壞的惡行,徹底向天上的獨一真神、天地的主認罪悔改,歸信耶穌基督、作天父的兒女。

因此,患難或危機並不是災難,而是神為眾教會與眾聖徒預備的機會,在黑暗的世代中,高舉耶穌基督福音的真光,並於靈性飢渴的時代,見證耶穌基督永生的真道。回顧宣教的歷史,初代教會的使徒直到近代的忠心神僕,包括馬禮遜、戴德生、馬偕、宋尚節、王明道等等,都是在危機與患難中把握宣教與見證的契機,為後代福音廣傳與教會復興留下美好的根基。

回到前頭

 

 

教會與基層社區關懷  /黃進財  

前言:這個主題對社區的教會以及佈道的事工非常重要,也是我們今日必須了

   解與學習的;因此,我們邀請黃進財牧師,以該教會如何在板橋新埔社

   區,進行「環保」的社區關懷,希望藉著這個真實的個案,提供大家參

   考與討論,相信在聖靈的帶領下,以及彼此謙卑的學習中,必能看見主

   奇妙的作為。

主題經文:約四7~10

        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的這段經文,可以成為我們做社區工作的比喻。 

˙生活佈道──原來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素不來往,好比台灣教會與社區沒有交集一樣:主耶穌主動向婦人要水喝,象徵教會應跨出門檻,開始與社區居民共同生活。經過禱告尋求,神安排一位熱衷環保的弟兄,找上里長一同來推動社區資源回收。有些長執擔心因此造成會堂環境的破壞(垃圾的問題),但經過溝通與禱告之後,大家都看見這是從主來的異象,便與社區開始交往。

  ˙友誼佈道──主耶穌向婦人要水,婦人也向主要活水,彼此就有了朋友的關係。我們不斷尋求社區的需要,因唯有給予他們真正所需的,才有意義。里長覺得社區很需要資源回收,但他們不敢踏進教會,就先在活動中心開會,到最後已經成為好朋友,慢慢地移到教會裡面來討論。我們也在主日講台上傳遞這項負擔,取得弟兄姊妹的認同,於是把家庭、成人、青年等分成六組,連同里長、鄰長,每星期出去收資源垃圾;雖沒有打出教會的招牌,但居民都知道是教會在做的,不知不覺對教會印象良好。

  ˙權能佈道──當主耶穌向婦人宣告「我所賜的是活水」時,婦人眼睛一亮,知道在她眼前的不是普通的猶太人,而是神自己。換言之,我們若只做社區服務,和慈濟並無不同,因此最要的是讓神帶領教會來彰顯祂的權能。兩年前教會想突破室內佈道會,舉辦露天佈道會,有個構想就是與里長、社區合辦「環保嘉年華」,包括六項大型戶外活動。我們很怕辦不起來,但神給我話語「我們能承擔乃是出於神」。比爾高達牧師在講座中所說的話也提醒我,他說做那麼多的工作,難免心浮氣躁發怨言,本來是好事卻變成壞事。於是我們先預備自己的心態:「榮耀歸給神,功勞歸給別人,喜樂歸給自己」,果真維持和諧的關係。神也在當中彰顯祂的權能,除了環保嘉年華,還有聖誕環保嘉年華、母親節親子趣味競賽,每一次都遇到氣象局發佈豪雨特報,我們禱告求神賜下好天氣,三次都經歷神的同在,里民也看到神的權能,知道我們的神不一樣,從而由好感,進入渴慕認識真神。

  ˙宣告佈道──主耶穌直接向婦人宣告,祂就是彌賽亞,救恩從祂而來。當社區工作成為福音的鋪路,到某種程度時,一定要直接宣告耶穌的救恩。八十五年聖誕節,我們不辦晚會,而是分組挨家挨戶報佳音、傳福音,讓弟兄姊妹有機會進入里民的家庭。今年復活節,我們嘗試發彩蛋,宣告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。

  ˙見證佈道──婦人認識主耶穌之後,就把水罐子放下,到城裡作見證。因為我們做社會公益工作,社會與里民都認同,這是很好的見證。今年我們現階段的社區工作,是「得勝者」國中生輔導工作。我們正為此事禱告,期待動員教會青年,並與其他教會合作,加強對社區家庭的國中生的關懷。而且也加強探訪工作,動員教會的社青、青年做社區青年探訪工作。

  做社區工作到底有什麼好處?最大的好處是教會質的成長、同工被訓練,弟兄姊妹被激勵,靈命與信心更加堅固。但困難是,不太敢出去傳福音,因此我們需要訓練、禱告與合適的時機。感謝神把負擔一步步加添給我們,使我們愈來愈有膽量。

 談到社區佈道的策略,我們透過空軍「禱告轟炸」隊,為社區內的廟宇、色情理容院爭戰禱告,更求神把新埔國中、文德國小、江翠國中等、以及所有的夜市、醫院交在我們手中。因為福音工作易受惡者攻擊,不能倚靠人的力量,必須以禱告托住。另外藉著海軍「探訪隊」到社區居民的家庭做探訪工作。陸軍「福音隊」則直接領個人歸主。這三個鐵三角是佈道的不二法門。

 最後,我誠懇地勉勵有心做社區工作的教會,要按神的力量去做,不要求太快的果效,只要靠著主,信心被堅固、靈命被挑旺。我們需要耐心經營、安靜等候,但也不要讓它成為教會唯一的事工,社區工作只是佈道的管道與網絡,但它會是很好的方式。使萬民作主門徒的第一步,就是去服務人、愛人、關懷人。(貴格會新埔教會牧師)

回到前頭

 

 

學習合一的爭戰  /陸能瑾

  到合一,我最常想到的經文是傳道書「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」。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團隊事奉的。回想神在這方面給我的栽培可以分三點來見證:()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允許我表達自己的意見,滿意或不滿意都可以,也很早就訓練我負責及分工的觀念。()讀科學要求客觀,每一個研究工作都是建立在別人的根基上,無論是觀念、方法或成果。我們常共同做研究。也教導我們謙虛。在美國,學生不同意老師的想法是可以表達、討論,不會有傷害,這才是合作。()我信主初年神就給我這方面的學習。記得有一次,我們辦佈道會,同工都是新人(剛信主或才更新),日子決定之後正好與一位別校的基督徒婚禮衝突,團契兄姊全部要參加婚禮,我們這些新人,只好取消或改期,但又很沒見證,正在兩難之中,神感動我們不要依靠「老同工」,只要同心來祈求策劃,就按原定計劃進行,神很奇妙賜福,當天來了很多新朋友,「老同工們」也提前結束行程,全部趕到營區幫忙帶小組。神是團隊事奉的頭。

   再看聖經中的例子,猶太民族是一個重視全體的民族,一人蒙福(君王若遵守主的誡命),全民蒙福。亞干一人犯罪全體連累敗於戰場,舊約歷史充滿這些見證。新約教會按聖經上說,當看重身體。台灣教會的情況還有很長的學習,求主憐憫。我用下面的經文與大家分享一點看法,林前十二12~27()27節,你們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。主教導我們要常存此觀念,我常看到的是比較容易稱兄弟姊妹,要看作肢體,是需要生活各方面的認識,了解與相愛的實行,如使徒行傳所記他們天天一起歡喜用飯,同心合意恆切在殿裡,在家裡

擘餅,同心的見證。()24節,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不著裝飾,但神配搭這身子,把加倍的體面給那缺欠的肢體。這裡提到二個重點,一個是「配搭」的觀念,她說:「同工尊重我是傳道人,我尊重他是教會決策重要同工。」機構同工常常與教會牧師配搭,如何能全力以赴又有尊重與彈性,不是一種有保留有距離的配搭,只要彼此都是為了「主的福音廣播」就不難去適應。24節提到神把裝飾給「某某」較弱同工,神教導我在服事菲勞的事工上,雖然我用英語比較方便,但主常常要我讓我的同工為他們的工作禱告,帶他們去看病,替他連絡事工、預備點心。我也祝福他們的擺上。()26節一個肢體受苦(或得榮耀)所有的肢體就一同領受,下面是一個這方面的見證。

        賴老太太有舌癌,不能吃很痛苦,她有四個兒子都在年輕時過世,看到她憔悴的面孔,瘦弱的身體很可憐。月花姊妹向她傳福音,也建議我和巧屏去醫院看她,賴老太太有時神志不清會亂跑。那天探訪她很安定,巧屏怕時日不長就向她傳福音,我則用簡單台語為她禱告,她說:「求耶穌讓我好一點可以吃東西,不然叫我早點去。」神很奇妙,幾週後她出院,各方面都有一點進步。去

年夏天短宣隊來也去為她禱告,月花姊妹也經常探訪她。但她時好時壞,比較能吃但仍然非常疼痛。今年年初我們有感動請她來教會一起禱告,那天感到爭戰很強,聖靈使我們都覺得她的喉嚨有邪惡勢力,大家禱告如同在一位指揮官下,由激烈的爭戰突然平靜停下來,「仗已打完」,她也認罪悔改接受主,神釋放她本來沒有眼淚的面孔也哭了。四月五日禱告會,月花姊妹提到賴老太太的女兒李玉蓮(她也是初信)盼望母親受洗,我們為她禱告預備,主真是奇妙做工,本來虛弱的她那夜精神好起來,四月六日主日我們去她家,她有三位不信主的親人也在場,我們當中有人分享生命的價值,神不是隨便叫我們走(因她家人嘲笑基督徒禱告後,病也沒有好,也沒叫她快快過世。) 賴明芳傳道分享福音信息,月花分享父母過世時的見證,娜娜傳道帶領唱詩,配搭得很美好。神也奇妙的把說話的能力及清楚的話放在她口中,她願意受洗(因她太疼痛,常常前一刻說的話,下一刻就忘記),在不信主的家人面前清楚見證,後來談到葬禮的儀式,她竟然自己願意打電話給弟弟、妹妹,他們本來是堅持用傳統方式,主實在奇妙為此家族開了祝福之門,一切咒詛都過去了,那一夜她胃口很好,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。

  如此的事奉實在省力又奇妙,我常常想到大祭司的禱告,在約十七章,只有我們合一才能見證主耶穌被差到世上。在全國第二屆禱告大會上,閩南、客家、山地、外省,不同省籍的中國人在一起禱告,神使我深深體會,「我要愛台灣這塊土地及其上的同胞」,在此宣教十多年,這是我很強烈的感動,若不愛看得見的人如何愛看不見的神呢!求主施恩,救我們脫離中國文化「權威架構」:自私、競爭、嫉妒、批評、自卑的老我,基督已經得勝!願我們享受團隊事奉,從同工身上看更多的優點。(桃竹苗區同工)

回到前頭

 

 

門徒訓練的理念   /汪川生

  果主耶穌當年出來傳道的時候,祂只是單槍匹馬地到處奔走,傳揚福音;也許在祂的每場佈道會中,每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悔改。但是在祂復活升天之後,基督的福音會不會被傳開?或是即使是被傳開了,會不會變質?實在是大有疑問。比較可能的結果是,基督教早就成為一個歷史名詞;即使不是,大概也只是一個以基督為名的宗教而已。

  所以,基督在世工作的時候,並未選擇不斷地舉行神醫佈道的路,祂乃是將最多的心力放在訓練身邊的十二個門徒的事上。然後再交給他們一個大使命,「使萬民作祂的門徒。」可見在福音被廣傳的策略行動裡。「門徒」的訓練是一件極為關鍵的事。

  其實今天絕大多數的教會都明白「門徒訓練」的重要,只是在實際的行動上,總是不知不覺地把它給忽略了(人習慣於自己作工,而不習慣帶人),或是因不能把握門徒訓練的要點,以致於果效不大。

   要作好門徒訓練,首先要清楚訓練的目標是什麼。如果目標都不明確,是不可能把一件事給做好的。那訓練門徒的目標什麼?我想用一句話應當就能表達得清楚,就是「像耶穌」和「傳耶穌」,這不僅符合門徒這兩個字的內涵,也正是主耶穌在訓練門徒時,最重要的兩件事。因為門徒這個詞的原意就是「學習者」,學誰呢?學主耶穌,正如祂自己所說的:「你們當負我的軛、學我的樣式」。學主耶穌當然就是要像祂,這也是保羅在書信中反覆提醒的。

 所以一個做主工的人,他的靈裡一定要有一個看見,就是「像耶穌」,不僅祂自己要像,他所帶的人也要像。如果沒有這樣的看見,我們很容易作一個單單傳福音的人。如果沒有這樣的看見,我們很容易在別人初信不久就鬆手了;以致於福音的果效在他身上就停住了。今天許多基督徒的靈命像一棵彎彎曲曲的樹,大多數的原因,是帶領他的人沒有「像耶穌」的看見。這是一個異象也是一個挑戰。

  「門徒」由另一個角度看,也就是承接使命的人。所以主耶穌在選召門徒時,立刻給他們一個使命的挑戰「得人如得魚」,也就是去得人。二千年來福音之所以會不斷地向外延伸,就是因為有許多的門徒承接了這傳福音的使命。當然承接使命的人越多,福音必然傳遞得越快速。那時主耶穌的國就要降臨了。

  訓練門徒的目標很清楚了,接下來的重點是如何使你所訓練的對象,成為「像耶穌、傳耶穌的門徒」。這一類的書很多,在這裡我只提兩個觀念。

  一、只有生命能傳遞生命──這正如主耶穌所說的「好樹結好果,壞樹結壞果」。如果今天我們要訓練信徒像耶穌,那帶領的人必須先像耶穌。如果我們自己先被主塑造,再加上真理的輔助、聖靈的工作,這個目標是不難達成的。可惜的是今天太多的門徒訓練,只偏重在教材的教導,而忽略了人的帶領。

  二、只有行動能帶出行動──主耶穌不是在房間內教導門徒;祂更多的時候,是帶他們出去傳、帶他們出去做。在做的當中,門徒自然學會很多功課,在做的當中門徒被逼著面對挑戰,在做的當中,門徒自然由主的身上得著許多激勵。

 千百年來,教會的形式和外貌有許多的轉變,今天則變到敬拜讚美和小組教會。但我相信有一樣不變的,就是「門徒」的需要。願教會仍有這樣的看見。

(基督門訓中心主任)

回到前頭

 

 

莊稼熟了同心向勞工傳福音  /賴明芳

 台灣教會的福音工作偏向中上階層,但台灣人口卻以基層佔大多數。很多教會認為「向勞工傳福音」不好做。三年前我來到中壢,起初也覺得很困難,心中卻很清楚是神引導我來到這裡。有一次我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,某企業提出經驗談:一樣投資,若半年一年就能賺錢,那只是小工作、做不大,三年以上始看出果效的才能稱得上大企業。這則消息給我很大的震撼:大企業家的眼光永遠是高瞻遠矚,但台灣教會在基層禾場上不成功就打退堂鼓?

 在宣教策略上,傳統的「城市宣教」,其聖經根據是保羅的傳道路程,但當時的保羅做的是「異文化」宣教,自然是從大城市著手,然而今天台灣的福音工作已經過一兩百年,而且沒有文化上的殊異,教令卻停留在以大城市為主的策略中。我們感到鄉村福音工作的艱難,相較之下,在工業區與附近的次城市(如桃園、新竹),遍佈大群的勞工,真要做起來的話,困難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高。我甚至認為,台灣的教會要復興,並不是從大城市開始,而是在北、中、南這些工業林立的次城市旁邊的勞工社區開始。

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樣式,就是活生生的基層勞工。根據希伯來大學的研究指出,耶穌所從事的「木匠」一詞,意為「木頭、石頭的建造者」,相當於現代的建築工人或裝潢工人。祂所說的比喻,也多與建築有關,例如:「眼中的刺、樑木(屋樑)」(太七15,路太37~38)、「聽見主的話就去行的,好像把房子根基安在磐石上」(太七24~27,路六46~49)「作主的門徒,要像人蓋樓先計算花費一樣」(太十37~38,路十四25~30)。耶穌所受的只是「村墊」教育,相當於小學畢業,祂的母親是普通的鄉下女孩,祂成長的背景是基層家庭,從小到大都是平凡的勞動者,祂呼召的第一批門徒是一群漁夫,祂所宣講的信息是「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!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。」(路六20)但今天的基督徒卻忽略「耶穌道成肉身」的真理,以致很少花時間與精神在基層中,更少向他們傳天國的福音!

  勞工福音工作,短時間來看似乎收效不大,長時間來看,卻是個未開發的廣大工場。有一個故事說到兩個人分別去非洲開發鞋子市場,一人回來之後失望地說:「沒有市場!非洲人都不穿鞋子。」另一人看了之後卻興奮地呼籲:「趕快運送一大批鞋子過來!這是個天大的市場,非洲人都沒有鞋子可穿。」這個故事說明不同的思想、產生不同的結果。全台灣有五、六十個工業區,還有無數的勞工社區,是一個福音的大盲點。我常想,每年有許多神學畢業生,大多選擇到「老」教會(已開拓二、三十年),很少主動到工業區旁的勞工禾場開拓基層教會。如果每年這四、五百位的畢業生,都「跟隨耶穌的腳蹤」,都敢開口禱告:「主啊!你在哪裡?教會的破口在哪裡?求你差我前往!」成千上萬的勞工還怕沒有福音可聽嗎!

  我們常求「教會復興」,在我看來,復興是全面性的,而非點狀的。我們幾乎用了七、八成的人力、物力與禱告的資源,在台北、台中、高雄這些大都市,而這些地方的人口只佔總人口約二、三成,另外七、八成的人口,卻分配不到二、三成的資源!其實勞工福音工作並不那麼困難,勞工的需求比知識份子要簡單,相較之下單純,渴慕,得救也快;台灣勞工佔就業人口的一半,勞工年輕人多,得著他們,他們的回饋也快。勞工得救之後需要長期一對一的栽培,要和他們成為好朋友。過去的八德福音中心鼓助傳道人與小組長每人認領二、三人,長期一對一關懷,發現被關懷的人成長很快。中壢福音中心第一位勞工弟兄,是工福把人交給我們,得著這人彷彿得到「一串葡萄」,因為很多勞工因他而信主。基層勞工對教會有很深的歸屬感。實在要說,教會若有人好好做勞工的福音工作,是一項蒙福的工作。(八德禮拜堂暨中壢福音中心負責人)

回到前頭

 

 

基督徒企業家的福音使命  /林注進

 民國六十三年,我從軍中退伍,先在台灣新力公司(SONY)經過整整五年的磨練之後,於六十八年參與朋友的合作創業。當初我們僅以新台幣一百萬元開始,初期以生產電子計算機為主,產品百分之百外銷。前後經過十年的努力,這當中由於上下一心,將士用命,從不斷的加強研究開發、創新產品、提高品質與重視交貨日期及客戶服務,全力拓展業務。同時也經由致力於生產的省力化、自動化,以求降低成本,此外更在經營管理上力求人性化、合理化、制度化與電腦化,尤其在人才培育與幹部的養成方面,更是投入難以數計的資金。因此公司的事業蒸蒸日上,當時的產品線已從單純的電子消費性產品,進入到電腦和通訊的領域,而市場更遍及全世界,營業額也從開始的幾千萬元,成長到近五十億元的大公司。

 然而正當我們的事業,在快步邁向高峰的時候,也正是我們在努力衝刺十年之後,才稍有片刻休息、停留,並佇足去思考一些未來的時候,我們這幾個當初合作的伙伴,在公司未來發展的事上與一些人生目標的追求看法上,有了分歧的觀點。由於深受信仰的影響,我深以人生不應一味追求財富、名利、事業,人生應該還有很多有意義而且非常值得去做的事。固然從事工商企業的經營,也能達到貢獻於社會的目的,但它並不是唯一的路。若有人把它視為唯一,甚且認為經商致富可以不必堅守原則的話,那麼我寧可放棄。因為我們即使賺得全世界,卻失去健康或生命又有什麼益處呢?更何況我們所做的若不能討神喜悅,甚至讓神蒙羞,那又何必呢!正因著這樣的緣故,我毅然決然的離開我原本參與投資創業的公司,投入教育與文化的工作,這個時候,神是我最大的支持和力量。

  在我的工作與事業生涯裡,我和大多數人一樣,是從基層做起。由生產線技術員到工程師、組長、課長、經理,以至於到擔任上千人公司的總經理,每一個過程都不曾僥倖過,凡事都兢兢業業,如履薄冰。

  在那段時間裡,我曾經花很多時間親自去參與許多問題的解決。不論哪一種學說或哪一種理論,或哪一種管理方法,都沒有辦法完全解決所有的問題。每一種方法雖有其優點、特色,但也都有其限制和不足,往往都要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而有所制宜。然而近幾年來,自從信主之後,我經常試著用聖經的話語來期勉員工,教導員工,甚至影響員工,發現效果是出奇的好。舉例來說:過去我們在處理人事升遷的問題上,大家常有一個共同的經驗,就是沒有晉升都沒問題。但升了反而出問題,升了一個副理,卻跑掉二個課長。調薪也是一樣,不調好像比較平靜,調了以後反而是怨聲四起,有的乾脆就辭職不幹了,當然這問題基本上不排除與公司的制度和做法有關,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成份是源自人的自恃過高,不夠謙卑。凡事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優秀,貢獻比別人多,或年資比別人久,或學歷比別人高...,鮮有人謙恭自省,願意承認別人比我們強。但自從信主後,我常勉勵員工多讀聖經,我們常用聖經的話語來彼此提醒、相互勉勵。神要我們常懷愛人的心、感恩的心、謙卑的心、順服的心與祝福的心。神的聖靈在作更新的工作,使我們清楚明白神的旨意,我們謹遵神的教誨,我們的同仁和以前大不相同,而管理問題自然減少許多,這是聖經的妙用和好處。諸如此類的益處,不勝枚舉。

  雖然我們都知道:市場、人才、資金是企業的三要素,但是我們大家也都同意,「人才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。然而什麼樣的人才,才會對公司有所幫助呢?我想應該是愛主,有能力並願意留在公司,為公司長期奮鬥的人。若非如此,非但不能對公司做出貢獻,反而會成為公司的包袱和負擔。然而我們又要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員工為公司竭盡智力呢?我想經營者得先自我要求,應該是第一件重要的事。常言道:良禽擇木而棲。當我們在期盼能獲得更多優秀員工來為公司賣力以前,我們必須先自我要求為「良木」,讓我們成為員工可以終身信靠的朋友、長期合作的伙伴。我們必需以更多的「愛心」和「肚量」,真誠的來和我們的員工相處,我們不但要聽取不同的聲音,也要接納不同的意見,更多包容員工的過錯,並提供給員工足夠發展的空間,讓員工有一展長才的機會。諸如種種,對經營者而言挑戰是大的,也正因為如此,經營者唯有信靠主,仰望主,運用來自神的愛與智慧,與員工相處,創造活性經營的榜樣。(啟蒙國際文教機構董事長)

回到前頭

 

 

啟示錄的宣教信息  /陳濟民

 啟示錄末世的信息是在宣教的背景下寫成的,使徒約翰寫啟示錄的時候,正是他「為神的道,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」,而被放逐在拔摩海島的時候(啟一9)。書中的宣教信息有幾方面,可以藉兩首教會中熟悉的聖詩表達出來:

一、宣教工作是一場屬靈的爭戰

 「信徒看哪,萬世戰爭已臨我們時代,無數軍兵攜械披甲,集合嚴陣以待。」

  「萬世戰爭」這首聖詩第一節這兩句,可說是充份表達出啟示錄最基本的信息。傳福音的工作不僅是人世間的一種活動,它更是一場屬靈的爭戰!表面上約翰被囚在拔摩海島,是地上一個君王或地方官長的決定,也許今天我們會說是專制政府的現象,但啟示錄給我們看到的異象,卻是說這些現象背後有一個靈界的勢力在影響著。使徒約翰在啟示錄十三章特別以一個海中上來的獸來形容。因此,基督徒面對的敵人不是地上的政府,而是靈界的撒但。同樣,宣教工作的主角也不是被各種問題所困的教會,而是教會的主耶穌基督,基督徒僅是在祂的引領下從事這場爭戰。

二、神的教會是一個宣教的教會。

 「神的教會正在醒起,熱心傳揚真理,看她已在祭壇獻上佳美珍貴活祭。」

 「萬世戰爭」第三節開頭這兩句,刻劃了啟示錄信息的另一面。倘若福音的工作是一場屬靈的爭戰,打這場戰爭的方法必然需用屬靈的方法。約翰在這事上所得的啟示是說:「弟兄們勝過牠,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。他們雖至於死,也不愛惜性命。」(啟十二11)在啟示錄第七和十四章。使徒約翰看見的教會是無數以「血洗」跟從耶穌的人。啟示錄的教會,就是在傳福音的事上付上生命為代價的教曾。其中一個特別被提到名字的就是別迦摩的安提帕,他是一個在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「忠心的見證人」(啟二13);士每拿的教會雖然窮乏,卻是一個為傳福音而受誣告的教會,他們從主耶穌得到的鼓勵也就是「要至死忠心」(啟二10),同樣非拉鐵非弱小而傳福音,主耶穌也就為他們開了傳福音的門(啟三8)。宣教工作不是人數眾多、財力豐富的「大」教會才做的事,而是每一個耶穌基督的教會所當做的工作。弱小的教會可以從事宣教工作。因為主耶穌要求的不是「大」成績,而是忠心,而且成果不在人,而在那賜機會的神。

三、宣教工作是一個必勝的工作。

 「日月所照萬國萬方,耶穌必為統治君王;東西南北海洋極岸,主國普及永久無疆。」

「主治萬方」是著名聖詩作者,以撒瓦特斯根據詩篇七十二篇所作的,第一節的內容是整本聖經寄望的世界結局,也是啟示錄最後的高潮。有人說,啟示錄也是一部「雙城記」,描寫地上的巴比倫大城突然的敗亡與天上耶路撒冷城的降臨。在今世,一般世人看不到天上耶路撒冷城的存在,他們只看到地上的巴比倫大城的繁榮和偉大。但是到頭來永存的卻是那天上的耶路撒冷,那唯一頂天蓋地的大城市(啟廿一9~21)。更重要的是,在啟示錄,耶穌的形象不僅是「被殺的羔羊」,也是「猶大支派的獅子」(啟五5),更是英勇無敵、戰無不勝的大將軍。祂是萬王之王、萬主之主(啟十九11~16)。祂的百姓來自「各國、各族、各民、各方」(啟七9)。倘若宣教工作是一場屬靈的爭戰,這場爭戰的結局是神的勝利,因為神的子民為祂所做的犧牲,包括生命的付出,絕對不是白費的。

 啟示錄的宣教信息要求我們,將注意力集中在教會的主耶穌基督身上。耶穌基督對祂教會的要求不是強大有力,而是忠心順服大使命,以生命付出。這樣的教會和信徒必定會看到復活主的大能,成為無往不利的戰勝者。

(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)

回到前頭

 

 

宣教與合一的見證  /蔡國山

 當耶穌在地上完成天父所託付的聖工,即將與祂的門徒分離,曾迫切地為他們代求說:「聖父啊!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,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。」(約十七11)「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,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,使他們都合而為一,正如你父在我裡面,我在你裡面,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,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。你所賜給我的榮耀,我已賜給他們,使他們合而為一,像我們合而為一。」(約十七20~22

 從耶穌為門徒代求的內容來看,我們可以明顯看見耶穌十分關切當時的門徒,以及後來歷世歷代信徒(包括今日)的合一。祂明顯指示父與子合一的關係是門徒合一的榜樣;而且門徒合一的見證,會促成世人信主耶穌,而且是神榮耀同在的證據。

  今日普世宣教的潮流,相當重視「福音遍傳」、「教會增長」及「神蹟奇事」,但是似乎不甚看重「合一的見證」對宣教的意義與影響,這是值得我們三思與反省的課題。

  根據耶穌對大使命的吩咐:「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,從耶路撒冷起直到萬邦,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。」(路二十四4748)「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,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。」(徒一8)宣教不僅要主動往外去傳道,而且要作「悔改赦罪的道」與「耶穌基督」的見證。宣教的職份主要是「勸人與神和好」,因此,宣教的人首先必須經歷與神和好,並且要活出與人和好的生命,纔能有效地說服人相信耶穌基督和好的福音。

  根據筆者個人查考聖經,參考教曾歷史,以及觀察現實宣教個案的心得,發現哪裡有「合一的見證與生命的流露」,那裡就看見世人被吸引歸向基督。

 舉例而言,我們看見早期教會彼得與使徒,還有保羅與巴拿巴,都看見那種在父子裡合一的關係,因此,使徒行傳,不但是聖靈帶領使徒對外宣教的行傳,也是使徒與眾信徒合一見證的行傳,以致從耶路撒冷起直到地極,吸引那麼多人歸向基督,完成主所託付的使命。

  從教會歷史來看,自第五世紀至十二世紀的七百年間,修道院團體不僅是文化與文明的中心,更是宣教的重心,主要原因是,在一個「自私之愛」所統治的世界裡,修道院團體是神的愛所統治的世界,一個看得見的記號與雛形。(註一)不論是賽爾特修會(celtic),本篤修會或是方濟修會,都在「黑暗與分裂」的時期,作神合一與愛的見證。更正教改教時期,我們也發現敬虔派與莫拉維弟兄會(Moravianism)對當代普世宣教的貢獻,他們強調作基督的見證以及聖靈的作為。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,不論是英格蘭或美洲殖民地興起的清教徒運動,或是約翰衛斯理循理派(Methodist)的復興運動,因基督信仰與生命產生的合一見證,都對當時的社會與宣教的推動產生極深遠的影響

  另外,根據我個人多年在勞工宣教的觀察心得,發現不論在哪個地區,雖然客觀環境是那麼地險惡,周邊的世界充滿著自私、疏離、冷漠與仇恨;但只要神的榮光同在,雖然只有兩三個工福同工、或是兩三個基督徒,靠著主的救恩活出一個看得見的合一的生命與見證;並同心向社區、工廠與工地的勞工傳福音,就看見神奇妙拯救的作為,使更多迷失的羊歸回主的懷抱。

(註一)David J.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(華神一九九六)頁三0三

回到前頭

 

1